不景氣時,哪種電影最賣座?

0
3005

不景氣時,新聞裡經常會出現「罪孽股」(Sin Stocks)走高的形容字眼。這是指對人類的身心健康帶來危害的產業領域相關類股,例如菸酒、博弈、遊戲、借貸業、性的相關商品等。

 

一般來說,罪孽股的企業價值通常評價偏低,它們在景氣不佳時銷售和盈利上升,因此股價有抬升的趨勢。景氣蕭條時,眾人因內心苦悶導致菸酒的消費量提升;經濟衰退時,人們為了刻意避孕促使保險套的消費量上升,罪孽股的收益率隨之升高。

 

罪孽股成為不景氣下的受惠股,除了因為人們感到憂鬱外,有時是因為此類股的相關商品,是價格相對低廉的娛樂消遣。如果景氣好,可以去旅遊、買新車和新衣。改住坪數大的房子時,家具也能汰舊換新;但景氣不佳時就很難這麼做,能享受的休閒生活僅止於喝酒、玩遊戲或看電影。罪孽股的相關商品在艱辛的生活中,提供了人們廉價的喘息機會。

 

電影或娛樂產業雖不至於算是罪孽股,卻經常被歸類為不景氣受惠產業,此說詞可往前推究至世界經濟大恐慌時期(按:1929至1933年間,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全球性經濟大衰退)。1929年,世界經濟嚴重衰退,各種產業陷入困境,華爾街的電影觀眾人數卻大幅上升。儘管在當時,電影產業正開始蓬勃發展,但盈利上升的真正原因,在於電影這項娛樂具備的優點:花費比其他休閒活動更低廉。

 

後來電影持續被視為景氣不佳時的受惠產業,雖然電視、遊戲等休閒娛樂最近已廣泛普及,它們的花費比電影更便宜,但電影依舊是具代表性的不景氣受惠產業。

 

經濟越不景氣,大家就越愛看電影?

 

然而不景氣時,電影產業的銷售真的會抬升嗎?由於股票市場經常採取相對評價,只要稍微比其他產業突出,股價就會上升。雖然銷售上升,股價通常隨著上揚,但銷售下降時,也有因競爭力突出而股價上揚的情形。因此沒辦法藉以推論,電影產業在不景氣時股價就會上揚。

 

有些經濟學者總是想以「數字」證明「感覺」,長期以來致力確認在景氣蕭條時,電影產業的銷售實際上是否有所提升,可惜結論並非如此。電影相關產業也與其他普通財貨一樣,如果所得減少,電影觀眾人數也會減少;若電影票價變便宜,觀眾人數就會增加。因此得出的平凡結論是,它與其他商品並無多大差異。

 

但研究結果發現一項與其他財貨些微不同的特性:所得上升時的電影觀看增加比率,比電影票降價時高。因此比起電影票稍微便宜一點,當生活變富裕時會讓人更想看電影,此「感覺」在實際面上得到印證。

 

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簡稱CCI)是表示美國景氣的經濟走勢指標(按:在臺灣,是由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於每個月公布相關調查報告),每個月以五千多戶為對象,針對目前經濟整體的物價、消費支出等進行問卷調查,分析後所發表的數值。它是美國在制定貨幣政策時,最受關注的指標之一。若指數超過100,消費者對景氣的評估通常屬樂觀。美國經濟學者曾證明,消費者信心指數上升時,包含看電影在內的相關支出亦上升。這可以說明,電影產業比起不景氣,與景氣好轉的關係更密切

 

不景氣時,大眾更想看愛情片還是喜劇片?

 

關於電影產業是否為不景氣受惠產業的爭論,先就此畫下休止符。現在我們將談論的主題轉移到在不景氣時,人們喜愛的電影類型是否出現變化。例如在景氣不佳時,是愛情片還是喜劇片更受歡迎?若不景氣的情況持續下去,電影內容會不會也受到影響?

 

有關這點,從以前就有完全相反的兩種假說。其一認為,社會越困難,人們越想冷靜下來,因此娛樂電影更受歡迎。為了脫離辛苦的現實,以觀看喜劇電影來獲得安慰的理論,似乎受到許多人支持,但此現象很難找到以數字證明的研究結果。此假說在實際上難以驗證,這只是人們的「感覺」,現實可能並非如此。

 

相反的,另有主張認為,經濟越是持續不景氣,電影內容也會越沉重。支持此主張的研究有很多,美國心理學教授泰瑞.派帝強Terry F. Pettijohn II)等人的「環境安全假說」(Environmental Security Hypothesis)就是其中的代表理論。該假說認為,社會越是動盪不安,人們就越會從媒體裡尋找較成熟的內容。因為人們在經濟能力失去自信時,會變得渴望追求成熟的特質,藉此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定。

 

關於此假說還有其他相關研究。美國學者威廉.麥金圖William D. McIntosh)等人,分析1960至1990年的美國電視收視率,發現每當社會風險(Social Risk)程度提升,報導嚴肅議題的節目收視率亦提升。美國學者阿特.席維布萊特Art Silverblatt)主張,2001年911事件後,犯罪片的內容更加陰暗憂鬱,這是因為不相信他人的心理效應擴散所致。

 

此現象不只出現在電影或連續劇,也反映在音樂或演員受歡迎的程度上。派帝強研究1955至2003年,美國告示牌Billboard)排行榜上的抒情歌曲,得出社會經濟威脅越高,抒情音樂的歌詞就越自在舒適、越有意義的結果。這可以解釋為,人們在越不景氣時,越是想從歌曲中追求心理的安全感。

 

更有趣的發現是,公眾人物的外貌也會受影響。派帝強調查1946至2010年間,最受歡迎鄉村歌手的外貌,與當時的失業率、消費者物價指數、自殺率等經濟指標比較。分析結果說明景氣越差,人們越喜愛有成熟外貌的歌手;經濟狀況良好時,人們偏好有著童顏的歌手。

 

除了鄉村歌手,他們也分析了代表性成人雜誌《花花公子》(Playboy)不同時期的主要模特兒,且獲得了類似的結果。根據研究,景氣好轉時人們較喜愛有大眼睛、娃娃臉、外貌可愛的女藝人;經濟衰退時,則偏好外貌成熟的女藝人。這裡所謂的外貌成熟,是指相對而言眼睛較小、腰部較粗、胸部較小的女性。也就是並非性感,而是較接近我們常見的平凡女性樣貌。派帝強等人分析,當社會環境越艱苦、心理越不安,人們越偏好成熟的女性。

 

事實上,此分析與美國學者史蒂芬.薩萊斯(Stephen M. Sales)等人,認為艱難時期社會趨向權威的主張類似。薩萊斯研究1920及1930年代(經濟大恐慌時期)的漫畫和雜誌內容、拳擊比賽次數等,結果顯示人們在景氣越蕭條時,越依賴權力支配、願意服從權威,希望有人能制裁違反傳統觀念的行為。換句話說,人們的價值觀更偏向保守

 

另外,也發現娛樂作品中亦增加了暴力的內容。後來其他學者曾在同一理論下分析,發現景氣越衰退,充滿暴力幽默的喜劇電影、限制級暴力片也有所增長。有趣的是人們對於色情成人片的反應。多名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經濟越不景氣,人們對成人片的需求越高。經濟發展狀況不佳時,人們精神面的疲勞程度也會升高,這時,成人片被當作消除疲勞的手段。

 

學者們認為,社會嚴苛時,人們覺得尋找自身的幸福並不適當,但在本人精神疲勞程度升高的狀態下,自然會尋求宣洩疲勞的出口,而成人片在此刻成為發洩情緒的管道。也就是說,景氣差時與其流連在電玩街,人們寧願安靜坐在家裡觀賞成人電影。

 

社會不安定與經濟不景氣

 

薩萊斯把失業率高、所得下降、物價上升等的經濟變數,還有犯罪增加、示威增加、罷工增加、戰爭風險增加、不安心理指數等包含政治、社會環境的變數,定義為社會風險,後來學者們也大致沿用此說法。

 

但這種定義的方式太過籠統,有人主張必須區分社會風險與經濟風險(Economic Risk)。社會風險與經濟風險對人的威脅性質稍微不同,對突發事故、他人施加的直接威脅,以及犯罪或恐怖活動之類的暴力,人類會出自本能對抗它。但經濟蕭條不會直接威脅人們的實體安全,所以我們的反應有所不同。

 

面對未曾經歷過的威脅,人們傾向誇大思考;面對先前經歷過的威脅,則不容易放大檢視。相較於犯罪行為,人們對經濟不景氣極為熟悉,且屬於週期性的威脅,因此相對而言,人們較不會抵抗。

 

從這點來看,麥金圖等人分析2000至2009年美國的國內電視收視率,研究顯示在911事件後,電視播放嚴肅、暴力、煽情的內容時,收視率大幅提升。可見一發生直接威脅實體安全的情形時,媒體內容的收視型態會出現明顯變化。

 

相反的,2008年經濟危機後,並未產生上述類似的變化。有研究分析2000至2010年,德國、英國、西班牙首映電影票房,也得出類似的結果。儘管過去的研究,未能運用嚴密的計量經濟學方法檢視,但同樣顯示不景氣,對電影類型的需求沒有什麼影響。或許經濟不景氣太過頻繁出現,我們已對此太過熟悉。

 

觀眾觀賞電影的類型需求,並沒有因為經濟不景氣產生太大變化,反而出現了嚴肅電影製作數量增加的情形。換句話說,景氣不佳時,雖然對嚴肅電影的票房期待升高導致供給提升,相應需求卻沒特別顯現。這可以看作對經濟狀況過度期待的失策。

 

2015年,韓國電影累計觀影數突破2億人次。2013至2015年由於經濟狀況不佳,對電影觀眾數連續3年突破2億人次的情形,不知道是否有記者想寫成報導:「電影果然是不景氣受惠產業。」

 

然而,運用最新計量經濟學研究的結果顯示,原因不在經濟,單純是因為個別電影的品質特性。不過,那些對任何現象都想解讀的學者,還是想把這個現象歸咎於不景氣,他們仍舊存有迷思。有一篇分析經濟不景氣,並沒有影響電影類型需求的論文,把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1992年美國大選中提出的口號:「笨蛋!問題在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幽默的改寫成論文標題:「笨蛋!問題不在經濟」。

 

銷售力Sales Power】特別授權節錄內容

摘錄自《流行文化操作學:你的喜好與動機,如何被廠商精準操控?從全憑感覺到產生獲利模式,解析文化產業運作的真相》,作者金倫志大是文化出版社,2018年1月30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