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1760年至1840年)是因為「蒸汽機」的發明,使得古老的人力、獸力被機器取代,大幅提高了生產力;第二次工業革命(1870年至1914年)源自「電力」的大規模應用,電燈的發明即為此時期的代表;至於第三次工業革命(1940年至今)的主角則是「電子計算機(電腦)」,人類對資訊的控制與運算速度突飛猛進。
有人把現今視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各種新興科技如:人工智慧、奈米科技、量子電腦、物聯網、區塊鏈、自動駕駛、5G通訊等,不但發展的速度一日千里,而且各領域彼此整合,創造出無限的可能性。
企業經營在這樣的時代,也面臨前所未有的課題。我認為其中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成長」不再是企業的一種「選項」,而是一門「必修學分」。用中文成語的「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來形容,再貼切也不過。
看看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的五百大企業排名,或者是英國品牌諮詢公司Brand Finance的全球品牌價值五百強,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現象:企業或品牌在排行榜上變動的速度越來越快。百年老店可能突然衰退,昨天還名不見經傳的後起之秀,也可能一夕崛起。
「成長」是如此重要的議題,它也成為媒體封面故事的常客。然而,企業的成長故事固然引人入勝,但是商業個案總有其特殊的產業環境、時空背景,往往要複製成功經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我們很難將別人的成功案例直接轉換為自己的營運策略,畢竟「企業成長」有各種主客觀條件的支撐。
不過我認為「個人成長」,就比較有機會複製他人的成功經驗。工作的關係,我和各種產業、各種職務的職場工作者接觸,我發現那些頂尖人士的共同點,包括:強烈的動機、積極的態度、明確的目標導向、面對挫折的思考模式等,放諸四海皆準。這讓我更加相信,「個人成長」是操之在己、最有意義的一項課題。當然,它也是「企業成長」的基礎。當一家公司有越多員工懂得如何自我成長,我想它沒有不成功的道理。
本書以「個人成長」為主軸,精闢剖析成功人士具備的自我覺察、思考法則,以及具體可執行的習慣與方法,內容非常扎實。作者約翰.麥斯威爾(John C. Maxwell)有豐富的演說和寫作經驗,使得他的論述清晰明確,同時又能深入淺出的引導讀者思考,我認為這絕對稱得上是一本兼顧「廣度」與「深度」的佳作。
接獲商周的邀請撰文推薦,我在一個月內利用零星時間瀏覽此書一遍,過程有如走入一個「自我探索」的大花園,處處驚喜、收穫豐碩。我很確定這不是我閱讀的終點,而是起點。將書中觀念帶入工作與生活,重複體會,我相信未來還會看到更多、更不一樣的風景,這便是經典好書的價值。我誠摯地推薦並邀請您,一同透過此書進入自己的成長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