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口罩短缺現象談「利他」與「利己」

0
2958
利他

利他

源自中國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後,口罩頓時間變成珍貴的防疫物資。正常情形下,台灣所有口罩工廠的日產能不足400萬片,以台灣2,300萬人口來計算,每人每周分配到的口罩不到兩片,數量嚴重不足。

其實口罩不足的狀況不只發生在台灣,大部分國家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因此在各地普遍造成人人瘋搶口罩的亂象。以疫情控制的整體角度來看,數量有限的口罩要如何分配,對一個國家或地區是最合理、最有利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把這些口罩優先送給第一線防疫人員,以及身體虛弱或已經生病的患者。因為他們才是病毒突破防線、大量傳播的高風險族群。

把口罩分配給真正需要的人,一個國家的疫情才會獲得控制,最終受益的是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這樣的邏輯再清楚也不過。然而,當這件事分散到許多「個人」來思考時,便不是這麼一回事了。

若是每個人都只想著保護自己,不顧他人的需求,口罩就會集中在那些「搶得到」的人,而非「真正需要」的人手上。一旦醫療人員和病患缺少足夠的防護,疫情失控受害的會是所有國民,包括當初那些爭搶口罩、造成分配不合理的人。

因此,疫情考驗的不只是公共衛生體系的健全與否,也考驗公民的素養。愈多人只想著「利己」,一窩蜂的爭搶甚至囤積口罩,疫情就愈容易出現破口,到頭來反而變成「害己」;愈多人想著「利他」,以整體社會大眾的利益著想,疫情控制就愈穩定,最終還是回到「利己」。

過去我很喜歡用這樣的比喻,來定義業務人員的格局高低。小格局的業務人員只想著「利己」,念茲在茲的都是個人利益,沒有把團隊、客戶擺在第一順位,職場和商場的路愈走愈狹窄;大格局的業務人員想的是「利他」,總能幫助組織、幫助客戶變得更好,自己當然也得到豐厚的回饋。所以格局的大小,決定一名業務人員能創造多少利益。

在口罩短缺的情況下,多一些人心存「利他」,資源的分配就會更合理,台灣的防線就更堅強,而這個利益是回歸到每個人身上。我認為,這就是「利他才是真利己」的意涵。

(本文刊登於經濟日報經營管理版,作者吳育宏是「立本台灣聯合會計師事務所(BDO)」副總經理暨業務行銷管理顧問部門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