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熱心想要幫你投資,但是理財卻只能靠你自己?

0
2549
理財

理財

文:李柏鋒

很久以前,有一位網友傳訊給我,說他的公司當年賺了不少錢,年終獎金發了十個月,加上績效獎金,等於額外多拿到了超過一年的薪水,問我有沒有什麼投資的方法可以讓他靠這筆錢,往後每年領到相當於年薪的被動收入,那他就可以退休了。

我回覆他:既然你公司目前情況這麼好,而且你還能領到績效獎金,也證明你的專業能力很好,那對你而言最好還是認真把本業做好吧!如果你這次領到的有一百萬元,透過一些投資工具,每年能拿到的被動收入大概只有三到五萬元之間不等,其實是遠遠跟年薪不能相比的。但是如果理財得宜,又很幸運在未來十年都能有這麼理想的收入,那麼要累積到足夠的資產,賺取相當於年薪的被動收入,就比較有機會了。如果真的有什麼投資方法可以一年賺一倍,那些樂透的得主不就等於每年都可以中一次樂透了嗎?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是要打造每年可以產生相當於年薪的被動收入,那最基礎的資訊包括:

  1. 目前可以用來投資的閒置資金有多少?已經有100萬或500萬,是差很多的。
  2. 自己的投資風險承受度如何?只能承受10%的損失和可以承受50%的損失,投資組合會很不一樣,預期報酬當然也不同。
  3. 目前的生活支出情況如何?如果年生活支出只有50萬元,但年收入有100萬元,也許被動收入的目標不見得要是100萬元。
  4. 未來的生活支出有沒有什麼變動因素?例如未來會生小孩、會貸款買房,那麼就會直接影響到可以投資的資金額度,規劃的時候如果能考慮到這些變動,會更完整。
  5. 對「退休」之後有什麼規劃?如果退休之後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那麼對支出的衝擊是什麼?是可以繼續有收入?還是會有比工作時更多的支出?這也會影響到什麼時候真的可以離開工作。

那位網友說,他還真的沒有想到這麼仔細,大概是被意外之財沖昏了頭,卻沒有把最基礎的問題想清楚,會先把錢存起來,想清楚之後再投資。

不會理財就想要投資,就像是還不會走就想要飛。

其實這位網友的情況,也就是大多數人的寫照:平常不見得真的會仔細思考理財的問題,直到「需求」突然出現了,卻直接想要透過更進階的「投資」來解決問題,像是突然發現自己很缺錢,那就想投資賺大錢,或是意外拿到一筆錢,也想要投資賺到更多的錢。

想要投資賺更多錢還算是比較好的。大家應該都知道,有許多樂透得主很快就把自己的意外之財花光了。沒有適當的規劃,就算中了上億元的樂透頭獎,也可以在兩三年內花光光,但是如果規劃得當,每天住五星級飯店應該也不成問題。為什麼差異會這麼大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懂理財」,也就是對自己的收入與支出完全沒辦法掌握,更沒有去想辦法降低那些無法預測的風險所帶來的衝擊。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懂得投資,可以賺到很多錢,理財根本不重要。其實透過投資每年可以賺到五百萬,跟擁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每年可以賺到五百萬都是一樣的,甚至透過投資賺錢,每年的報酬比工作收入更不穩定。但是沒有把理財規劃做好,每年賺五百萬的人可能累積的資產還不如每年賺一百萬的人,甚至花的錢比較多,但是生活卻未必過得比較幸福。

所以,懂得怎麼理財才是最重要的基礎!而投資則是讓理財可以更有效率達成目標的方式之一。但是問題是,「好好理財」是對自己有利、對他人沒有好處可言的行為,而「鼓勵你投資」則對你未必有好處,但是別人則可以趁機賺錢的好手段,所以你可以發現整個金融產業都在鼓勵你投資,連原本應該幫你控制風險的保險公司都設計了投資商品給你,但是有多少金融從業人員真的在乎你有沒有好好掌握好你自己的收入與支出?我想大概沒有。

幫你「投資」是有利可圖的,所以有很多人會幫你。

幫你「理財」沒有好處,所以這件事情你就只能靠自己。

所以我在規劃課程的時候,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將「投資」規劃進去,因為對小資族來說,在還沒有理財的基礎,就談到投資,其實是相當危險的,所以那應該是在學會理財之後更進階的一堂獨立課程。不過在問卷中,有相當多的人希望多介紹一點投資的部分,所以我也會介紹一些簡單的投資工具,以及最基礎的投資規劃。

理財 巴菲特

簡單來說,如果先上完前半段的理財課程,那麼有一些閒錢可以投資的情況下,按照後半段所介紹的方式開始進行投資,則不至於走火入魔,變成了投機,這才符合我的預期。因為我看過太多人為了追求高報酬,一開始就走投機的模式想要快速在短期內賺取巨額報酬,結果全都慘敗,無一例外。

如果你想要的是每年20%以上的報酬率,那麼我幫不了你,而且我認為你應該很有被騙的天份,這樣的報酬率有多難呢?簡單來說,這是巴菲特過去半個世紀的平均成績。但是如果你的期望沒有這麼不切實際,而可以接受更長期的投資規劃,讓自己的資產以平均每年7-8%左右的報酬率成長,那麼我應該可以幫上忙。

前提是你得要認同以下這三點:

  1. 理財這件事情靠自己最好。
  2. 沒有打好理財的基礎,貿然投資其實更危險。
  3. 合理的投資預期報酬率,不太可能超過每年10%。

 

作者簡介 李柏鋒
台灣ETF投資學院創辦人,也是科技媒體INSIDE主編。
專長 投資、理財 。感興趣的事物 寫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