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理財要先思考這三個問題-金錢觀差異越小,越能甜蜜到老

0
2966
金錢觀

金錢觀

 

文 李柏鋒

 

有一件不能否認的社會現況,那就是台灣的婚配已經不再是社會階級流動的管道了。說白話一點,就是有錢人只會跟有錢人結婚,窮人只會跟窮人結婚,過去透過結婚「少奮鬥三十年」或是「麻雀變鳳凰」的現象,如今已經相當罕見。

這種「門當戶對」的情況,不見得是因為有錢人看不起窮人、不肯跟窮人交往,而是有錢人的生活環境和窮人有很大的差異,自然認識的機會就少了,要有跨越階級的婚姻,當然不容易。而這種環境所造成的「婚姻隔離」,恐怕也難有所突破甚至逆轉。

然而,就算是「門當戶對」,也未必金錢觀念是一樣的。不管是有錢人跟有錢人交往,或是窮人跟窮人交往,其實最容易產生爭執的,往往就是金錢觀念的差異。有人說,貧窮夫妻百事哀,因為資源不足所產生的分配爭議的確會比較多,但是如果金錢觀念一致,彼此互相認同分配的處理方式,其實未必會有太多爭吵,甚至彼此都了解資源不足的現況而能「共體時艱」,說不定更能安貧樂道。

可是如果金錢觀念差很多,即使資源很豐富,也可能因為對於豐富的資源該如何安排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而有很嚴重的衝突發生,尤其一方覺得明明資源很夠,為什麼不肯善加利用,而另一方卻覺得資源永遠不夠,當然要保守使用,以備不時之需。其實不同的金錢觀都有其背景,大多沒有對錯,只有不同。但是這些不同往往會以是非對錯的絕對判斷來影響雙方的感情,這才是最讓人覺得惋惜的地方。

有些比較有認知的朋友,在婚前會先請教我關於婚後的理財有什麼建議,我會請他們思考三個問題:

1. 能不能接受另一半有長達半年甚至一年的失業?

有時候因為產業興衰或是經濟景氣,在數十年的職業生涯裡面,很有可能會遇到被迫轉職或失業的情況,這未必是個人能力或態度的問題。但是,對於這種「意外」,是否能夠接受呢?如果不行,是不是只將對方視為一台不能故障的提款機?甚至,更進一步去思考:如果對方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要追逐夢想或創辦事業,自己是不是願意成就對方,一肩扛起家庭的經濟重擔?這個問題是雙方都得要自己問自己,然後也要互相溝通和協調,例如二十歲到三十歲先由其中一方完成留學的夢想,三十到四十歲再由另一方完成創業的夢想。

 

 

金錢觀

 

2. 雙方在一起,在職涯發展上有沒有機會互相幫助?

情侶或夫妻未必會在同一個產業,但是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結婚」是一次的「創業」,兩位「共同創辦人」對這個家庭各能產生什麼貢獻,不就變得很重要了嗎?舉例來說,如果其中一方是很厲害的講師,另外一方能不能擔任經紀人的角色?如果其中一方是很厲害的企業公關,另外一方能不能在媒體業給予支援和建議?如果其中一方正在創業做生意,另外一方剛好在其他公司擔任採購主管,能不能提醒做生意的一方,採購所在意什麼?該怎麼選品、報價、並且成交?

在不違反法律與職場倫理的前提下,雙方未必要是同一個產業,但雙方所擁有的專業,是不是能幫助到對方呢?這樣的幫助,不但讓雙方都有實現自我的機會,也能共同為家庭爭取到更多資源。所以,兩位「共同創辦人」如果能互相合作,絕對比兩個人各自單打獨鬥,更能讓這個家庭在事業上成功。

3. 如何透過持續的溝通讓雙方的金錢觀越來越接近?

有的家庭從小不送禮,有的家庭拜訪親友一定送禮,這筆錢該不該花,有時候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也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習慣的不同。送禮還只是小事,有的家庭視任何的投資都是賭博行為,有的家庭認為買房子才能存得到錢,像是這種重大的財務決策,有時候吵起來甚至不只是兩個人,而是兩個家庭都淪陷了。遺憾的是,許多觀念平常如果有機會好好溝通,彼此的金錢關就會越來越接近,但是往往要等到有事件突顯了雙方金錢觀的差異,卻已經來不及溝通,而直接進入辯論與爭執了。

所以最佳的做法,就是一起看一本理財書、一起上一堂理財課,重點不只在於學習裡面的知識,更是將內容作為互相了解彼此金錢觀的一個媒介,透過這些資料來溝通彼此對同一件事情的觀點是不是一致?如果不一致,又是差在哪裡?例如,有的人比較在乎風險,有的人則比較在乎報酬,那是不是各司其職,在乎風險的人就負責儲蓄的管理,將儲蓄規模維持在一個能讓自己安心的水準,而在乎報酬的人就負責投資的管理,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賺取報酬。能溝通的金錢觀,就互相理解,不能溝通的金錢觀,就各司其職,互不干涉。因為金錢觀沒有絕對的對錯,更常是一種取捨,所以不需要也不該要求對方一定要聽自己的。

如果你們是嚴肅交往、甚至是論及婚嫁的情侶,或是新婚夫妻,我推薦你們「一起」來上我的課程,重點不在於你們會從中學到什麼,而是將我的課程當作一個媒介,讓你們能好好溝通與瞭解彼此的金錢觀,你們可以不認同我說的觀點,如果你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非常契合,那也是一件好事。但你們也許會一起被我說服,在將來牽手相伴的人生旅途上,就能有著更相近的金錢觀,這也代表的更融洽的合作與更少見的爭吵。而且,如果你們「一起」上這堂線上課程,也只需要付一筆費用,是不是很划算呢?

 

 

作者介紹  李柏鋒

  • 台灣ETF投資學院創辦人/INSIDE主編/Hahow線上課程講師/財經部落客/專欄作家
  • 專長 投資、理財 。感興趣的事物 寫作、閱讀
  • 粉專 李柏鋒的擴大機https://www.facebook.com/buffettism/

延伸閱讀:為什麼習慣記帳的人,反而導致理財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