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工作者必須知道的趨勢:未來10年會成為主流的新型態工作

0
3790
新型態工作 uber

新型態工作

若說傳統工廠員工是工業時代的產物,新工廠員工便是資訊時代的產物。新工廠員工的檔案與外表和老一輩的工廠員工並無差別。19世紀美國職業和工業的組成,目的都在保障家庭生活、健康安全、工時與加班,這個集體組織和結構也保護著你和妻小。今日的新工廠員工則是為了永不停轉的經濟和千禧世代要求的工作彈性而生。

過去的工廠員工站在生產線,日復一日從事費力又無趣的工作,工作的內容或許是組裝,用螺絲起子旋上玩具零件或反覆把同樣的東西丟進籃子裡。現在的工廠員工則是在亞馬遜倉庫操縱堆高機,或者為Uber等app進行獨立作業,雖然工作依舊富挑戰性,看起來卻全然不同。

保障舊經濟的傳統工廠工作現正逐漸消失,這不是美國獨有的現象,全球各地皆然。即使效率增加,全世界的製造業員工人數依舊縮減。很多人認為我們正步步逼近所謂「工作」的盡頭,有段話這麼形容:人工智慧誕生的機器人現在負責更多人力工作,踏進未來經濟的成功人士將擁有所有奢侈品,無法踏進未來經濟的人則會永遠失業,也許要接受機器人提供的稅金補助,或是尋求《銀翼殺手2049》電影裡荒涼世界的協助。

但工作並未真的消失。新型態工作大量湧現,全球就業率到達新高。美國自2009年起重新振興後,現在的就業人數已經高到史無前例的地步。2016年的資料顯示,1億2,400萬美國人擁有全職工作,2,800萬人從事兼職工作。2015年的數據指出,中國有7億7,500萬就業人口,兩年後這個數字當然已見攀升。2017年的英國有2,325萬名全職員工,比2016年多出20萬9千人,兼職就業人數亦見升高。

一如既往,科技滅了舊型態工作,卻也持續創造出大量新型態工作。現在已經絕跡的工作包括電梯操作員和收費站員工,其中許多工作都隨著科技發展而消失,事實上這些工作都是環境最惡劣、重複性高、最沒意義也沒什麼人想從事的工作,所以實在沒必要為此難過。取而代之的是幾千萬個更有意義的「白領」工作,新服務經濟的成長優化了人們各個生活層面,自然帶動了更優秀的新工廠工作,既不需要大學院校學歷,還能提供中產階級所得。現在最大的問題不是缺乏工作,而是人員安排失誤導致工作缺乏。

起先,科技公司需要大規模的工程師勞動力,他們是傳統「科技」業者的基線高收入雇員。而隨著科技日漸擴展並服務更多消費者,科技及科技相關產業也開始為需要廣大人力的工作尋找勞工。例如:臉書最近公布了1,000個揪出假新聞的新工作職缺,這個員工需求量大的典型新工廠工作,遠比生產線工作有趣。Uber等公司非但沒有減少工作機會,反而刺激成堆的新工作機會。舉例說明:Uber革新了計程車,該公司在美國和其他66國增添幾十萬名司機勞動力。Uber起步後,有車的人現在都能跨足載客市場,每座城市的受雇司機人數劇烈增長,使用者現在能夠更輕鬆招到計程車和司機。

亞馬遜需要為其廣大的倉庫和物流作業增添新血。Postmates送貨服務需要大量收到通知後能隨時送貨的人手,爭奪這家公司的第二總部落腳處競爭激烈,絲毫不輸大型工廠。Zeel也需要幾千名隨時待命為客人按摩的服務人員。產品和服務變得更便利的同時,市場和員工需求往往也跟著增加,而不是減少。

這些員工擁有更高的個人自由,更有能力設定自己的工時,更專業地管理個人的工作任務。個人監督減少,追蹤員工行動和進度的電腦監管卻大幅增加。這些工作不需要集中地點進行,反而刻意分散,覆蓋範圍遼闊的各個服務區,亦沒有嚴格組織,尤其能讓單身人士和媽媽們享受工作地點和時間上的彈性自由。

其他例子包括像是隨傳隨到的家事服務TaskRabbit、提供買菜送到府上的Instacart、供應隨需應變風格服務和預訂的StyleSeat。跟往常的工廠工作一樣,這些工作都有固定程序,從接下訂單,再反覆進行同樣任務,但現在到處都是他們的工廠場地。不同於以往的工廠工作,如今你的顧客或客戶都成了你的督導,幫你每次的工作表現評分,你則能憑分數表現決定加薪、升職或收到解雇通知。好口碑也能幫你爭取到更多工作,因為演算法會更新,把好工作派給優秀員工,如此一來不僅顧客挑你,你也能選擇自己想服務的顧客。

別忘了現代識字的人比以往多,高達95%的人有高中學歷,不管我們怎麼批評自己的學校,現代人一般仍比美國工廠高峰期的人具備更強的閱讀、寫作和數學底子。

新工廠員工另一個最大的差別就是:你基本上是獨立作業。過去,你在辦公室茶水間或員工餐廳遇見未來伴侶或知心好友,但現在你卻凡事獨自上陣,因此你的個性必須能偶爾和幾個顧客搭上幾句話,和他們交流,否則恐怕比工業時代的小齒輪工作更讓人感到孤寂。

新工廠員工工作的一大問題是,這類工作是否能發展成長期就業,或只是年輕人零星的兼職,在找到長遠事業跑道前騎驢找馬的工作。關於這點的紀錄大不相同。亞馬遜的工作不少都屬於永久職缺,任何人都能長期駕駛Uber。然而這些工作的競爭性非常高,再說有些工作的本質較為短暫,例如外送工作。有些觀察家擔心自駕車、無人機、快遞機器人可能取代新工廠勞工的工作,在長遠的未來或許真的會吧,但我認為它們取代人類,從事需要執行多面向任務的能力多半言過其實了。想要打敗騎著單車、輕盈穿梭車陣的外送員,行動緩慢笨拙的機器人還有一段長遠的路要走。

並非所有文化都適合這種新工廠勞工,例如官僚主義嚴重、一板一眼的日本文化,還是很難理解新工廠勞工的工作型態和生活方式。財閥是掌控主要經濟的大型日本企業集團,而這類工作的自由度與收放自如的能力,和為財閥效命的文化規範形成強烈對比。說到外國工廠工作,製造業的全球改變「走過了騷亂動盪的十載:大型開發中經濟體躍升一級製造業國度,嚴重蕭條導致需求窒息,先進經濟體的製造業就業率驟跌」,這是2012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的報告內容。中央情報局的《世界概況》(World Facebook)估計23.6%的全球工作屬於「工業」,卻未清楚說明有多少工作與工廠相關。

對於勤奮賣力的人來說,這些全新機會為他們帶來財務回饋:你可以開自己的車幫Uber載送幾趟客人、當天稍晚再利用Uber美食外送服務送餐,抑或登記加入另一個服務。若你是高分又搶手的駕駛,可望多賺入10萬美元年薪,有些紐約駕駛甚至能賺到5~6萬美元的平均收入。但這些都是少見的例外,多數城市裡的駕駛每小時入帳10美元,雖然足以補助平日所得,往往不足以養家。Uber通常在一年內損失絕大部分的駕駛,於是提供長期合作的駕駛更多福利津貼(像是可以選擇高評分的乘客、保證時薪等)。在各形各色的新分享經濟服務中,可以出租空房的Airbnb和該服務使用者是獲利最多的族群,但前提是營業者是有錢人,已經累積公寓或房屋等資產。

許多類似Uber的app賦能科技誕生,然而政府和法規卻無力插手,因此在商品販售和員工待遇方面,便創造出亂無章法的環境。現代工程師的生活優裕,起薪15萬美元,新工廠勞工卻還在苦撐,承受著傳統大型公司就業人士無法容忍的待遇。這些科技公司在打下紮實地基、價值飛騰超越傳統公司的同時,也應該採取必要之策,供給新工廠勞工的協助不應該輸給有照計程車司機,以穩定勞動市場,讓這些成為優秀長久的工作。

科技產業持續破壞舊產業工作,創造出新產業工作,但這些無人監管的狡猾業者會想方設法繞道規避30年代起勞工爭取到的保障。我們迫切需要零工經濟勞工標準法案,好讓新員工也能享有上一代工廠勞工從老闆手裡努力爭取來的保障。切記,早期工廠的工作條件遠比亞馬遜倉庫險峻,而想要有效組織新員工團體、讓職場的公共政策跟上這些改變,這些都需要時間。最理想的發展是絕大多數新工廠勞工能賺到足以養家活口的所得,這些勞工的工作和家庭或許不像往昔的藍領階級,然而現代的美國夢仍待更新,畢竟這些新勞工是資訊時代貨真價實的支柱。

《未來十年微趨勢:洞察工作、科技、生活全新樣貌,掌握下一波成功商機》,作者馬克.潘(Mark Penn)、梅樂迪斯.芬曼(Meredith Fineman),先覺出版社。

未來十年微趨勢 線上創業
未來十年微趨勢

延伸閱讀: 你的孩子是未來的孩子:AI世代育兒大思考 (先覺)

《銷售力Sales Power編輯研究中心》